2012年中国石油石化市场综述(下)
2013-02-05 来源:中国石油报
石化新闻
2012年,是世界能源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美国页岩气革命引发全球能源形势变化,世界能源版图面临新格局。作为全球工业化的主导能源,石油采掘业峰回路转,展现一派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天然气采掘业方兴未艾,成为全球最为现实的大规模绿色接替能源。风云变幻的全球能源形势,使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直面一系列时代新课题,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广大石油石化干部员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以进中求变、蓄势腾飞的姿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掀起新一轮改革发展热潮,推动中国石油石化市场出现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变化、新进展和新成就。
国际石油市场充满变数,油价总体高位运行,呈现频繁震荡行情
进入2012年,国际石油市场复杂多变,油价总体高位运行,走出了一波频繁震荡行情。
中东紧张局势,是推高国际油价的主导因素。
欧债危机,是推动国际石油市场频繁震荡,拉低国际油价的主导因素。
2012年,引发国际石油市场频繁震荡,变化无常,甚至一度出现反常现象的一个突出因素,就是国际游资的疯狂炒作。
进入2012年,国际石油市场复杂多变,油价总体高位运行,呈现频繁震荡行情。年终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全年国际原油均价水平与上年相比大体相当,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全年收盘均价为每桶94.16美元,较2011年全年收盘均价每桶94.8美元,下跌0.64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全年收盘均价为每桶110.62美元,较2011年全年收盘均价每桶110.91美元,下跌0.29美元;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依据的辛塔、迪拜和布伦特三地原油均价为每桶111.5美元,与上年相比提高1.95美元,仍在每桶100美元上方高位运行。
纵观2012年的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经历一个由涨到落,再涨又落,前期震荡高于后期的过程。其间,受各种复杂政治和经济因素影响,多次出现短时间频繁震荡,年终又大体回到震荡前的水平。
去年第一季度,受地缘政治影响,国际油价大幅走高。西方国家与伊朗关系紧张,造成市场恐慌,投资者借机炒作,带动国际油价强劲上涨。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现货价从年初的每桶96.7美元上涨至109.9美元,涨幅达13.6%;伦敦布伦特原油现货价从年初的每桶106.5美元上涨至128.2美元,涨幅达到20.3%。创两年来单季最大涨幅,距离2008年7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国际油价高点仅有20%左右的距离。
进入第二季度,伊朗局势明显缓和,国际油价大幅回落。5月初更呈现大幅下跌态势。6月21日,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跌破每桶80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跌破每桶90美元,创18个月来最低点。整个第二季度,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现货价下跌28.3%,伦敦布伦特原有现货价下跌30.5%,双双创下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单季最大跌幅。上半年国际石油市场呈现大起大落剧烈震荡走势。
第三季度,受地缘政治影响,国际油价再度震荡上扬,但涨幅明显低于第一季度。其间,在多种利空因素作用下,油价曾出现短时下挫,但整体呈上涨态势。
三季度最后一个交易日,纽约国际油价报收于92.48美元/桶,较三季度第一个交易日上涨8.73美元/桶,涨幅为10.42%;伦敦布伦特国际油价报收于112.19美元/桶,涨幅为15.26%。三季度国际油价最终以大幅反弹上涨报收。
进入四季度,受地缘政治和经济层面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的影响,国际石油市场投机因素表现活跃,油价涨涨落落,波动频繁。10月第一周,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在一周时间内连续经历了两次4%以上幅度的涨跌。与此同时,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经历了3%以上的涨跌。11月7日,奥巴马成功连任美国总统,国际油价当日暴跌超过4美元/桶,创下了年内最大跌幅。年底,受美国“财政悬崖”危机的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忽涨忽落,变化无常,在经历了一连串涨跌互现的频繁震荡之后,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现货价降至84.6美元/桶,伦敦布伦特原油现货价降至107.3美元/桶。国内成品油调整参照的辛塔、迪拜、布伦特三地原油平均价格又大体上回到了年初震荡前的水平。
2012年国际油价总体高位运行,与2011年大体相当,但市场起伏跌宕,震荡频繁。与2011年相比,影响国际油价的各种复杂因素明显增多。
中东紧张局势,是推高国际油价的主导因素。一季度和三季度国际油价上涨,一定程度上是受美国经济复苏信号因素增多的影响,但主要推手仍在伊朗。伊朗核问题2011年年底凸显以来,一直是推动国际油价频繁震荡的重要原因,加上叙利亚政局动荡,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局势出现紧张,地缘政治矛盾和冲突不断,一度剑拔弩张,引发市场对供应中断的担忧,推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但随着沙特、伊拉克、利比亚等国石油迅速增产,很快就填补了伊朗、叙利亚石油减产的市场空间,拉低了油价。上半年国际石油市场震荡剧烈,油价涨幅较高,下半年震荡趋缓,油价涨幅较低,也是后者持续打压的结果。美国对伊朗以武力相威胁,但采取的制裁措施主要还是在经济和金融层面上。伊朗毫不示弱,扬言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但对市场的影响也基本停留在心理层面上。
欧债危机,是推动国际石油市场频繁震荡,拉低国际油价的主导因素。二季度和三季度国际油价下跌,一定程度上是受美国国内油气产量迅速增长,库存增加的影响,但主要拉低因素仍在欧债危机和持续恶化的欧元区经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盟多国同时遭受信用危机,引发市场对欧债危机升级的担忧。尽管欧盟各国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想方设法化解危机,以渡过难关,但由于欧盟内部各国矛盾重重,多种经济、政治因素相互牵制,化解危机困难重重,前景堪忧,甚至一度到了欧盟解体的程度。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使欧元区经济深陷衰退泥潭,通货膨胀保持较高水平,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高企,衰退风险日益向核心国家蔓延。与此同时,日本政局乱象丛生,经济大幅下滑,继福岛核灾难后,再度陷入衰退之中。2012年,发达国家经济总体堪忧,成为国际石油市场震荡下行,油价下跌的主要拉动因素。
2012年,引发国际石油市场频繁震荡,变化无常,甚至一度出现反常现象的一个突出因素,就是国际游资的疯狂炒作。近年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各国纷纷出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解决财政困难。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行,在加大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同时,也给国际游资“兴风作浪”,疯狂炒作,提供了买空卖空的空间。美联储以往两度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为满意的刺激效果。但2012年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却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国际油价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大幅上涨,而是在多种利空因素的作用下,经过短短几个交易日的震荡上扬后,很快便戛然而止,转呈下挫态势。2012年9月19日凌晨,伦敦、纽约国际油价瞬间离奇大跌,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大利益关切。这表明,随着国际石油初级产品日趋“金融化”,国际游资四处“兴风作浪”,市场投机行为泛滥,已经成为搅动国际石油市场频繁震荡的主导因素。
总的来看,2012年,国际石油市场复杂多变,油价总体高位运行,多种复杂因素推高拉低相互作用,行情波诡云谲。整体震荡,变化无常,成为2012年国际石油市场表现出的明显特点。
世界能源和石油形势风云变幻,呈现撼动全球的深刻变化
种种迹象表明,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以石油为主导的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正在呈现撼动全局的深刻变化,孕育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场全球性能源变革的大幕已经拉开,标志性事件就是2012年世界最热门的话题:美国的页岩气革命。
2012年国际石油市场复杂多变,频繁震荡,变幻莫测,表面看起来是中东地缘政治事件频发、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国际游资“兴风作浪”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深入进去,认真分析观察一番,便会发现,2012年国际石油市场复杂多变,风云变幻,实际上还有其更为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经济、政治层面的原因。
种种迹象表明,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以石油为主导的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正在呈现撼动全局的深刻变化,孕育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场全球性能源变革的大幕已经拉开,标志性事件就是2012年世界最热门的话题: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实际上,页岩气革命已经在美国本土孕育多年了。进入2012年,更迅速扩展开来,席卷美国,冲出北美,波及全球,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感受到了这场革命掀起的巨大波澜,带来的强烈冲击。
从油气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呈现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时代新特点。这些新特点无一例外,都与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战略紧密相连。其具体表现就是:油气公司与工程技术服务公司越来越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全球化的工业界相互渗透和越来越紧密的相互联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油气生产一线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合作;信息化、新材料、生物工程、纳米等高新技术成果的相互融合、向纵深发展。这一切都对现有的油气生产体系和发展格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与其相伴而行的信息化和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发展,为其搭建了一个全球化广泛渗透、相互融合的平台,使其具有了更深一层的全球性含义,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油气生产及其辐射发展的能源和化工产业,已经和正在产生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
从能源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和能源生产的回归,是近期美国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美国推动能源出口的诉求与其近期一再重申的“再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的出发点都是提升美国经济的竞争力,重塑美国经济形象。通过美国在经济上部署的这两大最新战略,不难刻画出其未来的全球经济蓝图:通过“再工业化”恢复美国在工业创新、技术研发以及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发展优势;通过能源出口使美国再添影响并左右国际能源市场,使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国际经济竞争中至关重要的能源竞争力。
如果这两大战略都能取得成功并相互融合,那么,美国无疑将在未来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双重的战略制高点,并对全球能源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
从全球战略角度来看,奥巴马前四年任期内推行的能源新政,取得了就连其本人也始料未及的页岩气革命全球性战略推动效果。自尼克松以来,历届美国总统无不致力于降低美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40年来,奥巴马是唯一有机会实现上述承诺的美国总统。如今,奥巴马已竞选连任。从其近期表露的全球战略理念和政治图谋来看,推动国内油气开发以降低对能源进口的依赖、掌控中东地区作为向主要产油国家施加经济影响和压力的手段、通过强大的海空军事力量,控制海上石油战略通道、借助美元优势和强大的美国金融体系操控全球市场,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关键性举措,并且已经付诸行动,使美国天然气实现了生产自给,石油对外依存度大幅下降,减轻了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
如今的美国,事实上已经打造起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能源市场,国内经济几乎不会受到全球市场价格波动的压力。这一切都源于页岩气革命。正是这场始料未及的页岩气革命,使美国油气战略改弦更张,通过战略东移,逐步向西半球转移,并开始深刻地影响和改写全球能源版图。
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是全球油气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美国全球战略首先布局和施加影响的地区。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后,首选出访的国家,选择了东南亚三国尤其是缅甸,表明美国已经将亚太地区放到了调整全球地缘政治战略中心的位置。东南亚尤其是缅甸最吸引奥巴马目光的,显然也是油气。这就是正在加紧修建的中缅油气管道。不仅美国在关注缅甸,日本、印度政要也相继访问缅甸,使这个东南亚小国一时间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地区。种种迹象表明,亚太地区正在成为继中东之后,又一个全球性石油敏感地区,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东移首先布局和施加影响的地区。这一切都与一个路人皆知的战略因素有关,这就是石油和天然气。
国内石油市场复杂多变,呈现多年未见的市场新特点、新动向
纵观2012年国内石油市场走势,总体呈现明显的季度性时间特征,即一季度上涨、二季度下跌、三季度反弹、四季度回落,与国际石油市场走势大体吻合,却与国内传统的石油消费市场走势并不完全吻合,甚至一度出现了旺季不旺,淡季不淡,该涨不涨,该跌不跌的反常现象。
2012年,受国际石油市场频繁震荡的影响,国内石油市场复杂多变,起伏跌宕,成品油价格先后进行了八次调整,远高于2011年的三次,2010年的四次。其中,四次上调,四次下调,成为推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次数最多的一年。
一季度,受国际油价持续高位震荡的影响,国际三地原油平均价格先后两次越过4%的调整红线,呈现“两连涨”大幅上涨态势。国家发改委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规定,两次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特别是3月20日第二次上调,成为年内上调幅度最大的一次。国际三地原油均价上涨到了12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汽柴油价格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两次上涨,涨幅达到了900元/吨,仅次于2008年的油价上涨水平,推动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进入了“8元时代”。市场甚至预计,如果伊朗关闭霍尔木兹海峡,国际油价很可能大涨三成至150美元/桶,推动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进入“10元时代”。
然而,频繁震荡的国际石油市场很快就把高企的油价水平拉了回来。进入二季度,国际油价峰回路转,急转直下,引发国内成品油价格出现了多年少见的“三连跌”大幅下挫态势。5月初,国际三地原油平均价格跌破4%调价红线,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退回到了“7元时代”。此后一路震荡下跌,到6月9日,再次跌破调价红线,创出三年来最大跌幅。“两连跌”硝烟未尽,“三连跌”已在酝酿之中。6月9日第二次下调成品油价格刚刚过去5个工作日,国际三地原油平均价格就接近了4%调价红线。到7月11日年内成品油价格第三次下调,成为三年来首次出现的“三连跌”。成品油零售价格又重新回到了“6元时代”。
“三连跌”价格政策尚在落实之中,国际三地原油平均价格再次进入上行通道,到7月17日,经过连续六个交易日的连续上涨,均价达到了103.7美元/桶,两天后,涨至106.3美元/桶。8月9日,国内成品油价格闪别“6元时代”,再次上调,又回到了“7元时代”。8月15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不到6个工作日,国际油价接连大幅上涨,创三个月来新高。9月10日,在市场的预期中,国内成品油价格第四次上调尘埃落定,“三连跌”后“两连涨”,再次告别“7元时代”,重返“8元时代”。
四季度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重大事件接连不断,为国际游资投机炒作带来了诸多题材。10月初,土耳其与叙利亚爆发边境军事冲突,国际油价上蹿下跳,三地原油平均价格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经历了两次突破4%调价红线的涨跌。紧接着,市场对西班牙等国债务担忧再起、美元对欧元汇率走强、美国制造业指数走高、中国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加沙地区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和随之到来的美国总统大选、美国“财政悬崖”……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大事接连不断,成为国际游资争相炒作的题材。整个四季度,国际石油市场起伏跌宕,三地原油平均价格频繁震荡,但并没有像前三个季度那样,差不多每月调整一次。在市场的一片期待中,国内成品油价格只在11月16日进行了一次小幅下调,最终以频繁震荡,小幅下调收官。成为近年来调整次数最多,震荡最为频繁的一年。
纵观2012年国内石油市场走势,复杂多变,频繁震荡成为显著特点。随着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次数的明显增多,间隔时间的明显缩短,国内石油市场复杂多变,呈现多年未见的市场新特点、新动向。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石油市场竞争的明显增强。近年来,虽然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大体上实现了接轨,但石油定价权并没有彻底放开,依然是政府定价,而不是市场说了算。这一难题在2012年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随着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次数的明显增多,间隔时间的明显缩短,国内炼油企业为盘活库存,搞活经营,竞相调整汽柴油批发价格,为市场竞争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空间。销售企业和加油站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打折促销,灵活经营,导致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烽烟四起,竞争激烈。这就是2012年全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大中城市出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石油“价格战”。
石油“价格战”往年也有,但范围有限。竞争的结果是汽柴油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让利虽然不大,但得实惠的是消费者。这正是人们期盼已久的石油市场竞争局面。随着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石油石化企业经营将更加活跃,竞争将更加激烈、普遍和规范,推动中国石油石化市场朝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稳步、有序、健康的向前发展。
纵观2012年国内石油市场走势,总体呈现明显的季度性时间特征,即一季度上涨、二季度下跌、三季度反弹、四季度回落,与国际石油市场走势大体吻合,却与国内传统的石油消费市场走势并不完全吻合,甚至一度出现了旺季不旺,淡季不淡,该涨不涨,该跌不跌的反常现象。
比如,二季度是我国传统的石油需求旺季,全国农业逐步进入大忙时节,基建生产步入正常,石油化工需求持续转旺,加上旅游黄金季节和夏季工农业生产用油高峰期的到来,国内石油需求尤其是汽柴油消费往年都很活跃,还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紧张状况。但2012年二季度,国内石油市场表现清淡,不仅没有掀起什么市场波澜,库存反倒大幅攀升,增加了不少,呈现旺季不旺的反常现象。与国内成品油价格“三连跌”同时出现的,是市场疲软,销售不畅,消费乏力,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和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低位运行。往年春耕抗旱、迎峰度夏反复出现的柴油供应紧张,甚至闹“油荒”状况,不仅没有出现,相反不少地方还出现了竞相打折促销的现象,部分地方的加油站柴油价格甚至比调价前还便宜。由此推动国内主营炼厂柴油批发价每吨下跌了50元至150元。柴油供应紧张状况不仅二季度没有出现,三季度传统用油高峰时节也没有出现。2012年国内成品油供应总体比较充分。但天然气出现了短时间的供不应求状况。
应当说,2012年国内天然气生产持续增长,进口更呈现36.7%的高速增长,天然气储备库建设也很快,为应对冬季用气高峰的到来,各方面上手都比较早。然而,进入冬季,供求紧张还是不期而遇。“气紧”固然与多年不遇的持续严寒横扫大半个中国,超低温天气导致集中采暖负荷急剧增加有关。但天然气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加强也是当务之急。2012年的天然气需求增长,确实有点异乎寻常,但这种异乎寻常的需求增长,说到底还是市场化消费推动的结果。市场化的消费只能用市场化的办法去解决。
2013年国际石油市场将延续上年频繁震荡行情,国际油价将维持高位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速增长,难有明显起色的情势下,预计2013年全球石油需求低速增长,石油市场供需比较宽松,延续2012年供略大于求的基本态势。
预计2013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小幅增长。
进入2013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将继续大幅增长,再创历史新高,增幅将保持10%以上。
进入2013年,全球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长期化趋势,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增长乏力的势头难以根本改观,并面临再度衰退的极大风险。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是全球经济下滑的根源,尤其是欧盟国家,目前已陷入了某种恶性循环的困境之中。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困境将以外溢的方式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如果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美国“财政悬崖”进一步加重,将导致一场新的全球性经济衰退。
2013年,中国经济将在“稳中求进”工作方针主导下,平稳增长,继续回暖,经济增长幅度将超过其他国家。但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增长乏力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产能相对过剩、企业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制约、潜在的增长率下降等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硬着陆”的风险。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速增长,难有明显起色的情势下,预计2013年全球石油需求低速增长,石油市场供需比较宽松,延续2012年供略大于求的基本态势。欧盟和美国石油消费将继续萎缩;日本石油需求难有较大增长;新兴经济体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仍将成为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但增幅将有所减缓。预计2013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小幅增长。美国天然气供应将由宽松转为平衡;欧洲天然气供应较为充足,并有望扭转跌势,供需基本平衡或略有回升;亚太地区天然气供应仍将紧张,日本、韩国天然气需求将继续增加,中国、印度受经济和能源消费转型拉动,天然气需求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进入2013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将继续大幅增长,再创历史新高,增幅将保持在10%以上。东非深海、西非深海盐下层、巴西深海等地区油气勘探值得期待;中东伊拉克、利比亚,北美加拿大、美国将成为全球石油产量新的增长点;土库曼斯坦、以色列、尼日利亚等国将成为全球天然气产量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产油国家产能将继续增长,剩余石油生产能力将由200万桶/日增加到400万桶/日;非欧佩克产油国家石油产量将增加80万桶/日至125万桶/日。全球石油市场应对供应中断的能力将明显增强。
总的来看,2013年,全球石油需求低速增长,石油供应大幅增长,呈现供略大于求的基本态势。按照常理,这样的供需基本面不支撑国际油价继续走高。但由于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接连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相当的程度上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导致初级产品市场日趋“金融化”,石油市场投机行为泛滥。国际游资借助各种经济、政治突发事件和题材,兴风作浪,推动国际油价走高。随着金融投资者的大量涌入,投机炒作,买空卖空,石油初级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已经呈现出日益高度紧密的关联性,由此推动产生的石油市场波动性,已经无法体现正常的石油供求关系,并进而影响到了全球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实体经济的运作。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石油市场复杂多变,频繁震荡的条件下,国际游资入市炒作,疯狂交易,对推高国际油价的作用更加明显,甚至强硬。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2013年,全球石油市场复杂多变,频繁震荡,仍将延续2012年的基本行情,油价将继续保持高位。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参照的辛塔、迪拜、布伦特三地原油平均价格将继续保持10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如果伊朗局势升级,中东地缘政治形势恶化,国际油价还将大幅走高;如果欧债危机深度蔓延,美国“财政悬崖”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国际油价将承受较大下行压力,国际三地原油平均价格很可能跌至100美元/桶以下,甚至更低。
与国际石油市场形成较鲜明对照的是,进入2013年,中国石油需求将随经济回暖略有回升,预计全年石油需求增速达到4.8%,石油需求量达到5.14亿吨。原油产量达到2.1亿吨。原油和石油产品进口将继续增长,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年原油净进口2.89亿吨,石油产品进口总量达到3.05亿吨,较2012年分别增长7.3%和7.5%,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8%和59.4%。天然气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16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9%,天然气进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缅甸气将成为新的进口气源。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达到5.8%。进口总量将达到5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3.8%。其中,LNG进口量将达到1650万吨,同比增长14.6%,管道天然气进口量将达到3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1.6%。预计全年新增炼油能力3950万吨,同比增长6.9%,总炼油能力达到6.14亿吨。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2460万吨,达到4.89亿吨。新增乙烯产能达到220万吨,超过前两年的总和,总产能将达到1930万吨,同比增长12.9%。
从国家近期出台和预期出台的石油石化相关政策来看,进入2013年,国家将加快推进包括油气在内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新的油气价格形成机制的实行,对消除炼油化工和天然气进口的政策性亏损将产生积极影响;天然气生产和消费作为改善中国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深入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促进民营资本进入石油石化领域,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加快石油石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将加快研究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大海洋特别是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国家还将一如既往,通过财政和税收杠杆,大力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发展,加强节能降耗、严格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强化环境监管、加强环境税负,严格损害赔偿。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加快我国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新思想和新论断,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战略统揽意识和时代紧迫感。
进入2013年,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稳中求进,积蓄力量,进中求变,蓄势腾飞的崭新姿态,掀起新一轮改革发展热潮,“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尽快实现石油石化产业的转折性变化和革命性突破。